top of page
搜尋

音樂遇上AI,會發生哪些好玩的事?

  • 作家相片: 沛全 朱
    沛全 朱
  • 2017年7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最近這幾個月來,音樂界悄悄的在流傳著一個名字,

「AIVA」

這位作曲家從未露臉,但他最近發表了第一張專輯「Genesis」,短短幾個月就累積超過二十萬次聆聽。主打歌「Symphonic Fantasy in A minor, Op. 21」就獨占了超過四萬的點擊。

在金庸大大的書劍恩仇錄裡,陳家洛打的是融合大江南北武術的百花錯拳,而就如同陳家洛取百家之長, AIVA 的音樂也身兼巴哈、貝多芬及莫札特的特色,而且正在快速的吸收其他大師的風格,並轉化成為他自己的音樂。

最特別的是,AIVA 他不是人。

AIVA 真實身份是個以「深度學習」技術為底子的人工智慧,是由 Aiva Technologies 於2016年在盧森堡及倫敦創立。這些走在科技尖端的工程師,不只孕育出這個 AI 作曲家,還教他如何透過自我學習來組成全新的古典樂。

而為什麼他可以學習各種大師的風格呢?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,餵進去的資料會通過如同人體神經網路般的演算流程,資料在每次被處理時都被最佳化,來決定下一步要怎麼走,這樣人工智慧就可以透過這些最佳化的過程來「找到自己的方式」,也就是學習。(更詳細的深度學習可以參考李開復那本「人工智慧來了」,第二章後面有生動的比喻)

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主打歌吧。

AIVA最大的賣點是,他是全世界第一個註冊為法律認可的作曲家!但除了他以外還有其他的 AI 作曲家嗎?

其實有的,WobbleStrike 特別整理了最近比較有趣的幾個將 AI 應用到音樂上的文章(算是為未來的產品做競品調查?XD)

Google旗下核心AI實驗室Google Brain團隊,透過「神經合成器」(NSynth)收集過千種樂器的音調,然後再靠 AI 創作出大量人類從未聽過的聲音。這聲音我是真的沒聽過...算是蠻特別的!

又是辜狗。

來自 Google 的 Elliot Waite 日前就正式宣佈透過 LSTM(長短期記憶)訓練神經網絡,Magenta 已成功學習並自行創作出一段 90 秒的樂曲。(雖然還是蠻難聽的)但真的是一大突破耶。

DeepBach 好幾年前就已成名,專門模仿巴哈的賦格、對位手法,使橫向旋律與縱向和聲相互牽引、細密交織。 DeepBach 學會了巴哈音樂中和聲的套路,它寫出來的音樂片段以假亂真的程度甚至騙過了專業音樂人士。

AI Duet 是一款可以即時模仿你輸入的片段,並回應一段類似的音樂的 AI 作曲家...

額,他模仿我的創作風格?

那是不是表示我也是大師級了呢?XD

(其實餵他一些垃圾,他也會吐一些垃圾出來...)

Accenture Strategy 將商業文章透過 AI 轉化為一些音樂片段註解,再把註解透過作曲家的巧思,轉化為交響樂樂譜。 這樣才對嘛,要合作,而不是想著取代人類。

--

沒錯啦,人跟程式碼將要是共同合作來創造新東西,而不是相互替代!

OK以上是這次的 AI x Music 專題報導,

如果你覺得有增一點點點廣見聞,

請不要吝惜給我們一個FB讚,並訂閱我們的Youtube

WobbleStrike Music Studio

致力於帶給大家更棒的電子音樂體驗!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